電影名稱翻譯

undefined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和深入,越來越多的英文電影進入中國市場,成為中國老百姓娛樂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國電影進入並佔領中國市場,主要依賴廣告宣傳,大部分普通觀眾主要依賴它的中文譯本來決定看還是不看。電影片名是最能先吸引人們的興趣,所以對整部電影的廣告宣傳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譯名不僅能大大促進國家和地區間的跨文化交流,還能為影片帶來可觀的票房收入。好的電影譯名就是一部外國電影的成功廣告。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功能對等。“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中強調譯語接受者對譯語信息的反應該和源語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相同。在電影翻譯片名上具體是指譯名的功能要與原名的功能相等,即實現原片名的信息功能,也能夠切實反映影片的內容。雖然電影片名的翻譯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與其它體裁的翻譯並不是截然分開的。


電影翻譯有四個原則:
 1.經濟利益原則
在電影製作者的眼中,經濟價值才是永恆的追求。因此翻譯時要使用誇張、比喻、增刪詞組等技巧使片名更加有趣、新穎以吸引觀眾的眼球。例如LEON譯為《這個殺手不太冷》,《赤裸特工》譯為Naked weapon。

2.信息價值原則
尊重影片的內容,並且暗含大量影片信息,如電影的主題、種類、文化背景,等等。如Night At The Museum譯為《博物館驚魂夜》,暗示出“驚魂”這一主題。

3.文化價值原則
翻譯是跨文化的活動,電影反映了習俗、傳統、宗教信仰與價值觀。比如電影Seven,這個名字指的是人類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欲。在西方文化中數字7是一個帶著宗教意義的神秘數字。如果簡單翻成“七”,那麼中國觀眾無法了解其中的含義,而翻譯成《七宗罪》不僅凸顯出宗教意思,還能讓觀眾了解影片的大概內容。

4.審美價值原則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因此翻譯必須意境悠遠,激發觀眾的想像力,讓觀眾從片名就能體會影片內容的浪漫、激情、悲傷、憂鬱。比如電影Scent of a Woman,被譯為《聞香識女人》,極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上述四種原則是在電影作品的片名翻譯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但這並不意味著翻譯每一部電影作品的片名時都必須要依照以上的原則。綜上所述,在我們翻譯電影片名時,應結合其影片內容,並以吸引觀眾為目的,創造出觀眾喜愛的電影片名。

 

 

電影片名翻譯的方法

直譯法-這是最常見的譯法。在不違背電影情節、內容及不致引起錯誤聯想的前提下,以生動、形象的譯入語再現片名。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不過這種形式與內容都可直接對應的作品較少。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氣氛等方面都達到對等,採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意譯法-很多片名本身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譯難以體現其中精髓,譯者在綜合、分析、理解原片內容、風格、情節甚至於文體等的基礎上,對片名進行創造性加工,將它譯成能反映原片特點的譯名,以實現其文化、審美、經濟等方面的對等。例如It’s a Wonderful Life《風雲人物》,It’s Not Me, It’s Him《冒名頂替》,《Big Bully》冤家路窄,等。

音譯法-很多片名本身常為表示人名、地名的特殊名詞,在不致引起譯入語文化的曲解時,可直接將其音譯。如: Rocky《洛基》。但眾多例子表明,純音譯的例子很少,因為表示片名的人名、地名多為國內觀眾所不知。由此應考慮音譯加意譯這一方案,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如Patton《巴頓將軍》,Forrest Gump《阿甘正傳》,King Kong《大金剛》等等。

另譯-以上譯法都難以實現對等時,或譯名是死譯、亂譯的結果,導致譯名晦澀難懂,可採用另譯。如:Earthquake最初譯為“ 地震”,給人一種科教片的感覺,與原片內容相距極遠。後譯為“驚魂奪命”較好地實現了對等。

 

 

 

 

大陸及港台電影片名翻譯方法的差異對比
1.大陸地區

與港台翻譯不同,大陸翻譯片名的一個最重要、最常見的方法是直譯法,而改譯法是在大陸最不常用的方法。大陸翻譯者比較拘謹和含蓄,不會輕易過大改變原片名的本身意思。比如Brave Heart,大陸翻譯成《勇敢的心》,而港台則譯為《驚世未了情》(台),《英雄本色》(港);Million Dollar Baby被譯為《百萬美元寶貝》 (大陸)、《巔峰對決》(港)、《登峰造極》(台);Sound of Music被譯為《音樂之聲》(大陸)、《仙樂飄飄處處聞》(港)、《真善美》(台)。因此,大陸的譯者總是充分考慮國情和意識文化形態,翻譯出來的片名比較中性、穩妥。但是有一部分影片很好地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為影片賦予了更多的色彩和意境。比如Gone with the Wind被譯為《飄》,而港台的翻譯為《亂世佳人》。
  
2.香港地區
香港地區翻譯者的翻譯方法靈活,較之大陸,意譯法和改譯法在香港比較盛行。電影名稱屬於訴求性的廣告文體。所以香港的影片片名翻譯更加註重刺激票房收入,具有極強的商業化性質。由於香港人們被殖民統治一百多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較之台灣更加陌生,因此在影片片名翻譯上又經常呈現一種本地域語言文化的特點。比如As Good As It Gets被譯為《貓屎先生》,“貓屎”在粵語中指那些性情古怪、脾氣暴躁的人,正好就是片中男主角的性格;再如Mr.Schmidt被譯為《薯麥先生》,“薯麥”在粵語中指的是“愚蠢”。

3.台灣地區
台灣的譯者和香港譯者相似,並不嚴格遵循片名的原有形式,意譯法較之香港更為普遍,部分也用改譯法。在追求商業最大化的同時,由於台灣並不像香港受過太多的西方文化的衝擊,在對影片片名的翻譯上仍然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而最大的不同是台灣譯者在翻譯時顯得粗俗,趨於口語化、娛樂化,甚至有時格式化,呈現“千名一面”,譯名沒有心意。如Eraser譯為《魔鬼毀滅者》;Kindergarten Cop譯為《魔鬼孩子王》;Last Action Hero譯為《最後的魔鬼英雄》;Terminator譯為《魔鬼終結者》;Total Recall譯為《魔鬼總動員》。

 

 

 

 

 

 

 

 

 

arrow
arrow

    速意翻譯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