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翻譯

undefined

近年來華美文學不但流行於美國本土,也漸漸受到亞洲地區者的喜愛。華美文學的內容以族裔和文化認同、個人的創作經驗為創作主題。由於牽涉到文化與族裔,特別受到台灣讀者的喜好,有許多英文作品問世後,市場上便出現了中文譯本。換言之,在華美文學的市場上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我探討了第二代華美文學的內容,第二代華美文學原是英文為母語的華裔作家產物,和第一代母語是中文,但卻選擇用英文書寫,在語言程度和成長背景有相當大的不同。這樣的文學創作,由於作品內容圍繞在族裔議題上,譯者所要面對的,不只是中文部分翻譯還原,還必須面對作品裡面英文和西方文化的中譯問題及跨越文章中雙語交錯的語言層次困難。
讀華美文學,會有種很親切卻又很疏遠的感覺。很疏遠的原因是文字的敘述很美國(異國),但是表達的題材很中國,讓中國讀者感到相當熟悉。在翻譯華美文學的過程,最怕的就是翻得很有翻譯腔,這會讓讀者疑惑為什麼很中國的題材要用很英文的陳述方式!這些華美文學作品一開始預設的讀者群是英語人士,這些讀者對作品中描述的中華文化的正統性並不甚了解,只需仰賴作者在故事中的解釋,但一旦讀者換成了華人,在一些英文讀者看起來有異國感受的地方,翻成中文時卻是需要經過調整的(中文讀者不需要這些異國感受的成分),所以除了語言上的轉換外,譯者的譯寫工作就變得很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華美文學的翻譯需要制定有系統的翻譯策略。
翻譯華美文學作品時,需要考量到文化變形的問題。由於文本、作者和讀者的定位不同,所延伸推論出的翻譯問題也不太相同。華美文學作家在寫作的時候,仍然不脫離個人的母語和文化經驗,而這些作品如果要回到中文市場,呈現給原是和作者一樣同文同種的中文讀者面前時,文本除了要轉化語言,還要考慮到文化轉化的問題。更確切的說明,譯者於外國作家作品的中譯,經常是著重在外國文化的了解和詮釋,但對於華美文學的譯者,因為面對的原作題材與譯入語文化背景的相通,所以譯文的來源並無譯出異國文化的成分,但卻要清楚的傳達原文的原意。有時可以加附註解釋說明,以準確傳達原作者在作品中的含意。
翻譯中,除了原文本身的因素外,環繞在翻譯的情境因素也該列入考慮(這裡指作者意圖和讀者的需求)。以作者的意圖而言,這些華裔作家,由於相似的背景,使得他們在寫作時,處理的主題有許多雷同之處!例如,如何從文化衝突中走向理解,自我身分認可的問題,華人在美國社會處境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等等。如果國家民族是「想像的社群」,那麼這些華裔美國作家主要根據所聽所讀的中國相關資料。在以主流社會的語言(英文)呈現出中國。然而,這種想像式的方式呈現出的中國,並非向壁虛構,而是基於作者的成長經驗、心路歷程、實際生活等等作出具體的踐行效應。換言之,對於以往在美國歷史和文學史中被消音的華裔美國人而言,這些作者是他們提供用來填補或改變美國歷史即文學史上的空白。於是,當這些元素轉向翻譯過程中時,在華美文學中,作者意圖使用大量的中華文化語詞定位自己族裔的獨特性,及生活在某個特定文化環境下的描述,譯者都再三面臨考驗如何完整呈現作者的意圖,進而達到文化塑型的目的。
轉回讀者的層面,由於閱讀讀者群的轉變─尤其對中華文化不熟知的英文讀者群轉向熟之中華文化的中文讀者群,文本中出現的「雙語寫作」現象(使用拼音寫出中華文物字,再用英文加以解釋)和破碎英語這兩者作者用來刻意營造的異國風情,在進入翻譯過程中便影響了翻譯策略。進一步說明,一般英語讀者接觸到這樣的寫作方式,感受到的是有趣、新奇的異國風情。他們在不懂中文的情況下,只能靠小說的context來猜測或依靠作者的英文解釋來理解這些文化詞彙。但是對於已熟知中文文化的中文讀者,譯者再為這群讀者服務時,所要考量的則成了如何將文中異國化(exotic)的部分去除,以流暢道地化的譯入語讓讀者理解故事內容。
再者,除了無須譯出異國文化及準確傳遞原文原意,譯者必須了解:這些中文讀者對於中華文化和中文的知識程度甚至超越華裔美國作家,能很快發現作者在表達上不恰當或錯誤的地方,譯者的工作在翻譯過程中便需要改正其錯誤並且以道地的中文呈現出譯本,才不會讓讀者群覺得自己在讀本充滿翻譯腔的作品。總而言之,不同的文本需要有不同的翻譯策略來解決翻譯問題。翻譯華美文學作品時,雖不需要遵守翻譯文學作品中「忠實翻譯」的迷思,但也不像翻譯特殊種類文學翻譯(像是兒童文學翻譯),全盤以讀者為考量,能做出大幅度的改寫。所需要的,是種交錯型(integrated approach)的翻譯策略。

arrow
arrow

    速意翻譯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